上周应约去拜访一位朋友,他们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手机周边产品,为手机企业做配套。交流中,谈到他最近参加了一期okr培训,他认为讲师讲的案例很好,工具也很先进,想把这种工具引进到公司。然后问我有没什么建议?
我问他看过德鲁克的《管理的实践》这本书没有?他说读过。然后我又问他喜不喜欢听京剧,他说不喜欢,没听过。他好象有懵了,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我说: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,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被所有人都接受。作为艺术,京剧是国粹,你都不喜欢。同样也没有任何一种绩效管理工具能适合所有企业。okr是一项优秀的绩效管理工具,你在培训时听到老师讲的成功案例很有鼓动性,但是,你有没考虑你公司与案例中公司有无类同之处,无论是行业、规模、经营模式、所处发展周期或者管理基础等。
他的公司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,公司目前没有实施绩效管理体系。我问他实施okr的目的是什么?他说希望提高公司业绩。这可以说是每一个企业总经理都期望的目标,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有很多,并不是只有绩效管理或者okr才行。另外,无论哪种绩效管理工具,从本质上说都是辅助类工具,真正的主导还应该是战略、组织和流程。基于公司的实际情况,要想提高公司业绩,对外(客户)还是要靠产品说话(产品功能和性能、外观、质量、交货期、价格等),对内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是重点。因此,我建议他不妨从供应链计划管理和精益生产入手,而绩效管理可以暂时先放放。
那么,企业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绩效管理工具才是合适的呢?
大师德鲁克说:“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。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、自我认知、智慧和领导力;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。”
从艺术来说,以相声为例,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是当前最火的相声,无论从人气、市场都是其它团队无法比肩的。但是,它却不适合晚会类节目,德云社的相声一个段子少则二三十分钟,多则一个小时以上,无论哪一台晚会也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时间。所以,郭德纲自称为非主流演员。但也有人(主流演员)能用十来分钟在晚会上完成一个相声节目,同样也能带给观众开心。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,也无论是单口、对口还是群口,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原理:说学逗唱。
对于绩效管理工具的选择,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套路,应该返璞归真,搞清楚绩效管理的本质和企业实际情况,用最简单的工具。而不是这边整个理论,那边搞个思想,把管理复杂化。
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?实现公司目标。离开这一主题,搞什么都是扯淡。
怎样实现公司目标?不同企业,企业内不同部门可能都有不同的方法。比如oem企业,要拿到更多订单,重点在于产品质量稳定,交期符合客户要求;要想企业利润更高,就要合理控制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。对应绩效的要求是销售收入、产品合格率、及时交货率、直通率等等。对于这类结果高确定性的目标指向,你认为有必要搞360、okr或者pbc之类体系吗?
换个企业类型,比如社交网站,变现是企业目标,客户数、客户粘性、转化率等等是关键指标。这些可以理解为kpi,但这些kpi却无法象oem企业一样通过标准化、流程或专业技能等来提升,比如每天的推文数。它可能更需要员工对客户深度理解、创新,以保持客户持续的兴趣。可能举办一次线上或线下的活动比推送一百篇文章的效果都好,而这些是用kpi无法衡量的。
再比如,一个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企业,生产和销售可以用kpi来管理,但研发却不一定适合。你考核项目完成及时率可能导致一些不能转产的项目却匆匆转产,而后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在生产环节来修正设计问题。
总之,没有任何一种绩效管理工具能适应于所有企业。并且,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,绩效管理也应该有所变化,国内标杆华为也经历了kpi、pbc再到现在开始推行okr。
管理者不要为高大上的英文缩写所迷惑,也不要因为标杆企业的成功所倾倒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绩效管理工具,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更要做到与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适应。只有这样,才能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,全面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,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。